媒体报道,聊城冠县某中学的食堂,最近因为“缺椅子”火了。视频里乌泱泱的学生,围着齐膝的桌子站成两排,脑袋一埋富牛网,筷子翻飞,活像一群被按了快进键的干饭机器。效率是真高,吃完一抹嘴就走,绝不拖泥带水。校方回应也干脆:“老传统了,一直没座位,吃完就走,省事!”末了不忘亮出金字招牌:“咱这可是‘省级优质食堂’,营养管够!”
这“优质”俩字儿,配上这“站吃”的场面,怎么看怎么透着股黑色幽默。央视网6月念叨“多少人的胃病是从高中落下的”,点名批评“跑着吃、站着吃、限时吃”这三大酷刑,后脚冠县某中学就给我们来了个“传统”现场教学。这传统,是跟旧社会码头扛大包的力工学来的效率,还是跟现代流水线“掐表吃饭”的规矩一脉相承?咱也不敢问。
网上吵得那叫一个热闹,活脱脱一场“站着吃”的罗生门。
一派是“忆苦思甜派” :“矫情!我们当年铝饭盒一开,站着三分钟扒完,胃不也好好的?现在孩子就金贵了?”(嗯,您胃好,您硬朗,佩服!不过医生朋友私下嘀咕:站着吃饭,血液忙着支援站岗的腿,胃动力容易开小差,长期弓着腰,消化能舒坦?科学道理咱得认。)
另一派是“护犊子实干派” :“外地人瞎操什么心!山东孩子高考卷成麻花了,站着吃省下几分钟刷道题不香吗?家长都没吱声!”(这话听着耳熟,像不像“我打孩子是为他好”?逻辑闭环了属于是。)更有一位山东985学霸现身说法:“我初高中都站着吃,不也考上了?挺正常。”底下神回复一针见血:“兄弟,按这逻辑,你将来要是掌了权,八成得让别人也尝尝这‘正常’的滋味——自己淋过雨,撕别人伞的手艺不能丢啊!”
还有一派是“较真改良派” :“桌高不升就是耍流氓!真想搞‘站立式高效干饭’,您倒是把桌子整高点啊!现在这高度富牛网,站着比坐着还费腰,图啥?图个颈椎腰椎套餐?”(这位是明白人!人体工学不是摆设,真想站,也得让人站得舒坦点不是?)
看着这锅粥,我琢磨出点味儿来:拧巴。
拧巴在哪?是把“不合理”当“祖传宝贝”供着,还供出优越感了。 一句轻飘飘的“传统”,仿佛成了免死金牌。可传统要是都合理,裹小脚是不是也能申遗了?过去条件差,站着吃是无奈;现在食堂都挂上“省级优质”的牌匾了,添把椅子倒成了天大的难题?这“优质”的标准,莫非是“站着吃也能消化吸收百分百”?有网友提议:“让校长和教育局领导也来体验下这‘省优传统’,师生同乐嘛!” 这主意我看行,实践出真知。
更深层的拧巴,是把“效率”这尊神,供在了“人”的头顶上。核心逻辑就一条:省时间 = 多刷题 = 好分数 = 一切! 为此,吃饭可以站着、跑着、甚至嚼着(真有家长说孩子让带零食代替正餐,省下排队时间);课间能被砍到7分钟(某校长名言“学会节约时间”)。分数成了唯一的神,健康、尊严、甚至诚实,统统成了可以献祭的贡品。这哪是育人?分明是胚芽油高效做题的小镇做题家!有网友哀叹:“高中就是批量生产‘病人’的地方。” 随身携带胃药的高二学生、怕迟到憋着不敢上厕所的孩子、心理问题检出率飙升的数据… 这些,难道就是“高效教育”结出的硕果?
最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的,是很多人一边痛骂教育内卷吃人,一边又不知不觉成了卷的螺丝钉。那些觉得“站着吃天经地义”的,往往自己就是这套系统规训出来的“优秀产品”。自己当年淋过的雨,如今觉得撕掉后来人的伞,是“锻炼”,是“必经之路”。这种“苦难合理化”的内化,比站着吃饭本身更可怕。它让不合理的制度,披上了“为你好”的温情外衣,代代相传,根深蒂固。
冠县某校这食堂缺的,真不是几把椅子的事。缺的是一点学生作为“人”的基本体面,缺的是教育该有的那点温热乎气儿。“省级优质食堂”的招牌下,是一群站着快速吞咽、无暇品味饭菜味道的孩子,这本身就是一个绝佳的讽刺剧。教育的初心,是点燃思想的火苗,不是压榨血肉的机器;是培养手脚健全、精神明亮的人,不是制造带着胃病、焦虑和“唯分是图”烙印的“做题家”。
所以啊,别总拿“传统”和“效率”当遮羞布了。给孩子们一把能坐下的椅子,留出20分钟安安稳稳吃顿饭,天塌不下来。这要求,过分吗?
真正优质的营养,不该只装在胃里,更该滋养在孩子们能挺直腰板、从容成长的环境里。站着或许能“吃”出个高分,但只有当学生被当“人”一样尊重着、善待着,才能“长”成一个真正健康、有尊严的大写的人。这把椅子,早该是教育的标配了。
你认为呢?欢迎留言讨论。
信源:澎湃新闻等媒体
(图源网络,侵联删)
龙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